中文
English

一样的暑托班,别样的体验 夏日里的小清新,道情文化登场

2024-07-10
Music Festival



Day.01 道情专场

“四月的枇杷月底黄,五月的杨梅满山岗,六月的莲子水中央.......”7月10日,在金梭控股集团“儿童之家”,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有莲,现场教学兰溪方言版《十二月水果》道情曲目,引领着孩子们随之吟唱。

在现场,孩子们手持渔鼓、竹琴,目光追随着郑有莲老师,跟着节奏敲击乐器,还不时跟着唱上几句。郑有莲老师还通过兰溪当地有名的公益慈善家的故事,让孩子们了解道情的由来。


- SUMMER STUDY -

自“儿童之家”开班以来,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。期间,还会穿插由兰溪市总工会安排的非遗传承专题活动。继本场道情活动后,还将推出以下专题:

面塑      7月15日

孔明锁  7月17日

竹编      7月19日
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、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,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至关重要,在金梭的“儿童之家”暑托班,不仅是为员工提供暑期子女托管便利,更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暑期生活中,为孩子们营造丰富的主题活动,让孩子们拓展视野,增长见识,度过有意义的假期生活。


注释:

   道情,原属于曲艺的一种演唱形式,渊源于唐代的《承天》《九真》等道曲,以道教故事为题材,宣扬出世思想。原为“徒歌”(即不用任何乐器伴奏的歌唱),南宋时开始用渔鼓、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,被称做“道情渔鼓”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同各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,扩大了道情的题材,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,如陕北道情、神池道情、江西道情、湖北渔鼓、湖南渔鼓、四川竹琴等。道情多以唱为主,以说为辅,也有只唱不说的。唱腔各不相同,有坐唱、站唱,单口、对口等不同的表演方式。




分享